学校简介
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Yunnan Land And ResourcesVocational College)是云南省首批成立的两所全日制高职院校之一,是国家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之一,也是云南省首批重点建设的两所“云南省示范性高职院校”之一。
学校起源于1958年成立的云南省地质部技术学校。2001年4月,在云南省地质矿产局技术学校和云南省地质矿产局职工大学的基础上进行了合并和重组。
截至2023年11月,学校拥有阳宗海、经济开发区、小板桥、武定四个校区,占地面积1088亩,教学仪器设备5981.44万元,收藏纸质书60.1万册,电子书48.6万册;有11所教学院,专业56个,学生总数14402人,本科生457人,老挝留学生116人,2031名成人教育学生。
历史沿革
1958年6月,云南省地质厅技工学校昆明市塘子巷开始奠基。地矿职工大学成立于1978年。
1980年,地矿职工大学更名为云南地矿职工大学。
1981年,脱胎于“721工人大学”的地矿局职工大学招生择贤。
1982年,原地质大队办学点和武定技工学校办学点集中在武定县。
1985年,学校迁至昆明市官渡区小板桥镇。
1997年,云南省地矿职工大学与云南省地矿局技工学校合并。
2001年4月,在云南省地质矿产局技术学校和云南省地质矿产局职工大学的基础上,合并为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2005年10月,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成功通过了教育部人才培训水平评估。
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于2009年1月被列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
2011年11月,学校举办了“首届全国地勘钻探职业技能大赛”固体钻探比赛和闭幕式,并获得了“特别贡献奖”和“全国地勘钻探技能人才培养突出贡献奖”。
2012年,云南省教育厅特色评估顺利通过,获得“特色通过”。
2013年,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整体搬迁,落户阳宗海校区。
2015年,学校被教育部列为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
2023年10月11日,学校行政主管部门由云南省地质矿产勘探开发局改为云南省教育厅。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在职教师510人,专职教师380人,学校兼职教师71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室占专职教师的26.32%,博士学位16人占4.21%,硕士学位158人,占41.58%,双师素质教师145人,占38.16%。云南省教学名师6人,云岭教学名师1人,云南省1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云南省教学团队3人,云南省教师工作室5人,云南省技能大师工作室2人,云南省示范技能大师工作室1人。
院系设置
截至2015年12月,学校设有国土管理学院、资源勘察学院、珠宝玉石学院、环境地质学院、测绘地理信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国土建设工程学院、工商信息学院、国际学院等13所二级学院·旅游休闲管理学院、五年制教育学院、本科学院、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高职专业47个,高职招生专业46个。学校与昆明理工大学联合办学,共同培养资源勘察工程、测绘工程、工程管理三个专业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教学建设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拥有省级示范重点建设专业3个,省级特色专业5个,中央财政支持专业服务业能力建设项目2个,云南省专业服务业能力建设项目3个,云南省高水平骨干专业4个,示范民族文化遗产创新示范点1个;省级精品课程14门,省级精品视频开放课程3门,省级双语示范课程1门,省级示范创新创业教育专业课程2门。建设中央财政资金支持实习培训基地、云南省示范实习培训基地9个、云南省专业实习培训基地2个、云南省公共实习培训基地1个、云南省示范校企生产性培训基地3个。
学校荣誉
2000年12月,学校被昆明市政府授予“市文明单位”称号;被省政府授予“云南省科技普及先进集体”称号。
2003年和2006年,连续两次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明单位”。
2006年7月,学院被云南省政府授予“地质(人才培养)先进单位”称号。2006年8月,学院被省地矿局党委授予“文明单位”称号。
2007年9月,昆明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指挥部办公室授予“昆明市园林单位”称号。
自2004年起,学院被省教育厅授予“云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先进单位”称号。
科研成果
2015年,学校教师申请各类科研项目59个,获立海景食堂项目28个,资助项目58.4万元。其中,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青年项目)1项,资金8万元;云南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青年项目), 资助资金2万元;省地矿局科技创新基金项目8个,资助资金10万元;省教育厅科研基金项目4个,资助资金4万元;学校教师科研基金项目12个,资助资金6.4万元;云南省高职教育研究所项目1个,资金3万元;横向科研项目1项,资金20万元;浙江省2011计划非洲研究与中非合作创新中心项目1项,资金2万元;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项目1项,资金3万元。
校园活动
2015年,学校举办了15场学术讲座,包括7场教授博士讲座和8场青年学者讲座。学校开展了学习“雷锋精神”、禁毒艾滋病宣传进入社区、“职业人物访谈”竞赛、职业规划导航竞赛、模拟招聘竞赛等活动。